[似是故人來]
今天晚上教學生採訪技巧,找回2003年梅艷芳逝世的文章。當時我去殯儀館外圍,觀察到傷心粉絲、睇熱鬧街坊、追星的中港台遊客,寫出一篇傷心又荒誕卻滿有人性的特寫。
每年我都用這篇文章做教材,但同學越來越年輕,本科生出生於千禧,巨星去世他們才幾歲。我要花更大氣力去解釋梅姐對我這一代的女孩是如何重要的role model.我回憶到童年,看到梅姐百變的形象,才知道,原來做女人可以性感又帥氣,溫柔又硬朗,「百變梅艷芳」不只是口號。每一首新曲都是驚喜,都不會重複之前她做過的事.原來女性可以活得如此有性格,如此令世界驚嘆,梅姐打動着我幼稚的心.
她去世那一夜,我在明報做小薯記者,在編輯室唱了一首《壞女孩》悼念她。當年《壞女孩》推出是如何前衛,有保守的聲音說教壞人.我記得,當時我是小女孩,印象深刻,覺得,做女性可以好反叛,有夢想,影響世界。我今天的性格裡,覺得沒有事難到我,可能啟蒙是來自她。
可幸是,我的學生對我很好,她們很快就對梅姐感到興趣,我們談到今日香港有沒有強悍的女星獲主流社會認可,還是香港已經沒有樂壇。
我叫學生點唱,有學生説得出:《將冰山劈開》《似是故人來》《赤的疑惑》。我於是打開youtube,用班房的咪高峰跟著唱,同學們驚喜想拍片(被我笑着阻止了),對,我的嗓子低沉,音域跟梅姐接近。
小休時間到,我打開了youtube另一條片,梅姐病重仍堅持在紅館演出的片段,她穿上婚紗談自己知道沒機會披上,唱了最後一曲《夕陽之歌》,緩緩爬上台階,向觀眾揮手道別。我説,這個演唱會之後不久,梅姐就病逝了,同學們深感震撼。
我跟同學說,小休時間到了,是時候離開班房出去散步,上個廁所,竟然沒人想離座。我沒有看過這種氣氛的班房⋯⋯淡淡的哀愁,為香港的過去光輝歲月而神傷,為錯過了與巨星同生長於同一時代而遺憾。